top of page

無人機戰局解碼(3):斷鏈、轉單、去中化,下一條供應鏈在哪?

延續上一章節提到的美國平台生態,現在我們來看地緣政治如何改變供應鏈秩序。


2025年,美國對中國無人機與零組件加徵170%關稅,中國迅速反制,將稀土與紅外感測器納入出口管制。兩大政策幾乎同步上線,導致無人機供應鏈整體進入警戒狀態。


最明顯的衝擊,發生在價格與交期這兩個最直觀的環節:紅外線照相機的單價瞬間飆漲至原本的 3.5 倍,ESC(電子變速控制器)則從「下單當週可交貨」變成「至少要等十二週起跳」。


這兩項都是無人機核心零組件,一旦供應鏈卡關,不只讓整機廠商哀鴻遍野,更直接影響採購策略與資金配置,成為評估投資標的的優先變數。

無人機核心零件價格飆升,影響全球交期
無人機核心零件價格飆升,影響全球交期

產業做了什麼?──政策槓桿與企業解法同步上場


美國方面,國防部擴大推動Blue UAS 2.0白名單,納入60多家可信賴的本土廠商,並強調物料清單需具可追溯性。同時,《國防授權法》(NDAA)與FCC的黑名單規範同步上路,所有含中國敏感零件(如頻寬模組)的無人機將被排除在聯邦採購之外。


與此同時,台灣與日本簽署「非紅供應鏈MOU」,以飛控與通訊鏈路為研發重點。民間企業也開始主動繞路:美國新創Lyten開發鋰硫(Li-S)電池,不含鎳、鈷與石墨,成功迴避中國關鍵原料,並已簽下首批國防測評合約。

措施/行動

主導者

重點內容與影響說明

Blue UAS 2.0

美國國防部

建立「可信BOM」標準,納入60+家本土廠商

NDAA/FCC 清單控管

美國國會

禁用含中國關鍵零件產品,涵蓋頻寬模組與主控板

非紅供應鏈MOU

台灣 × 日本

共研飛控+通訊鏈路,降低對中國零組件依賴

鋰硫電池開發

Lyten(美國)

使用非中國原料電池,已簽國防試用案


哪些公司會直接受惠?


面對鏈條重新洗牌,多家具備自主技術與「非紅供應」優勢的企業迅速浮上檯面。


AeroVironment 旗下的 Switchblade 系列滯空攻擊型無人機(自殺無人機),在軍用小型偵蒐與打擊(ISR)市場占有一席之地,2024 會計年度營收年增 29.9%。Kratos 則透過 XQ-58A「女武神」(Valkyrie)匿蹤戰術無人機取得美軍海軍合約,近一年股價漲幅高達 72.8%。至於 Red Cat Holdings,則聚焦公安、消防與現場指揮應用的特種無人機,預估 2025 年營收有望突破 1.2 億美元。


尚未上市的Lyten正在德州建構鋰硫電池試產線,預計2026年Q1正式投料。來自日本的ACSL則以工業級無人機替代方案打入日本鐵塔與便利商店巡檢場域。

代號/公司

主攻領域

最新進展/成績

AVAV(AeroVironment)/美國

軍用巡飛彈+小型ISR

2024營收年增29.9%

KTOS(Kratos)/美國

消耗型戰鬥無人機

獲美軍合約,股價年漲72.8%

RCAT(Red Cat)/美國

公共安全無人機

2025營收預測達1.2億美元

Lyten/美國

鋰硫電池模組

德州試產線建置中,預計2026年Q1投產

ACSL(Autonomous Control Systems Laboratory)/日本

工業級巡檢替代方案

獲日鐵、全家便利店巡檢標案


還有什麼訊號正在擴散?


這場「去中化」浪潮已讓全球供應節奏出現劇變。


中國出口稀土與磁體需經長時間審批,導致平均銷售單價(ASP)上漲三到五成,馬達成本隨之飆升。廠商為分散風險,轉向墨西哥、越南等地尋求小批量代工,特別是電子變速控制器(ESC)與螺旋槳等模組。


英國英國民航局(Civil Aviation Authority, CAA)與澳洲民航安全局(Civil Aviation Safety Authority, CASA)也開放BVLOS(超視距飛行)沙盒,吸引研發資金轉向新興市場。


但產能遷移也曝露出人力缺口。以印度安得拉邦為例,全省僅四家認證飛行培訓單位(RPTO),即使飛手日薪翻倍,仍每天缺口超過40人。


別小看這個數字,缺40名合法飛手,就意味著每天至少有40架無人機無法投入任務,等於直接拖慢交付時程與測試進度,對剛起步的新興市場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瓶頸。


擴散訊號

地區/主體

現象與影響

稀土出口緩慢

中國

磁體ASP上漲30~50%,拉高馬達與飛控模組成本

小型代工擴張

墨西哥/越南

ESC與螺旋槳轉單進駐小工廠,彈性高、反應快

BVLOS研發轉向

英國CAA/澳洲CASA

開放測試沙盒,加速新技術導入

飛手與維修缺口

印度安得拉邦

RPTO數量不足、日薪翻倍仍無法補足實際操作需求


誰會是下一個玩家?


稀土與感測器供應短鏈化,使得「原料自主」成為下一波地緣投資核心。越南一家國營電機廠正與美國企業合作共建磁體回收鏈,意圖切入美軍後勤採購體系。印度國營HAL則推進自製ISR中型無人機,積極爭取納入Blue UAS白名單。


歐盟也推出《稀土法案》草案,計劃補貼磁體產線最多達資本支出的15%,目標在2030年前達成20%的在地自給率。


雲端服務業者如 AWS 亦積極插旗,繼先前推出模擬平台後,現更進一步涉足供應鏈管理,推出供應鏈追蹤 SaaS 產品,協助 OEM 即時掌握 BOM 對中國依賴度。

行動主體

行動內容

對應戰略方向

越南電機集團

建磁體回收鏈、與美企合作

滿足美軍後勤新採購清單

印度 HAL

送審自製ISR無人機,進入Blue UAS清單

爭取跨國軍用採購資格

歐盟

推稀土補貼法案,補助資本支出15%

2030前達到20%稀土供應自給

AWS

推供應鏈監控SaaS,賣給航太與軍工供應商

強化BOM透明度、降低對中依賴


Signal 想提醒你 「去中國化」不是「搬走就好」,而是涉及成本差 × 政策差的二次交叉效應。一顆美製馬達原料就要100美元,海外對照品僅需20美元。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工程簡化同步上場,新供應鏈即使安全,也難與舊鏈條競爭。



延伸閱讀推薦

  • NDAA §848《無人機供應鏈透明度條款》

  • ASTM F38《BVLOS作業標準草案》

  • Trend Micro《Earth Ammit:無人機供應鏈攻擊報告》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