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人機戰局解碼(1):全球應用大爆發,亞太挑戰北美主導權

2024年,當《華盛頓郵報》刊出烏克蘭前線的無人機俯瞰畫面時,全球再度被這種「空中小蜂」震撼。但這次震撼的不只是畫質,而是產值。全球無人機產業當年創造了367億美元產值,預估到2030年將上看57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4.2%。


推升這波成長的,有三股關鍵力量:


  • 技術快跑:AI自主飛行、5G低延遲、高能量電池接力上線

  • 應用擴散:從軍事ISR與農業噴灑,擴展至物流、公共安全與巡檢等場景

  • 監管鬆綁:歐盟推動風險分級制度、美國實施Remote ID,為規模化商用鋪路



全球無人機市場重組:亞太崛起、北美轉型、歐洲制度先行


無人機的應用不再局限於軍工獨奏,而是成為全球多元產業的「共演主角」。亞太地區成為全球成長最快市場,背後是中國深圳強大的製造鏈與日本政府對農業無人機的政策補貼雙引擎驅動。


根據多方機構預測:

  • 到2029年全球年出貨量將突破300萬架

  • 亞太地區將在2027年起超越北美,並於安裝基數穩居全球第一


其中,日本自 2019 年起推動農用無人機補助計畫,搭配營運培訓與法規鬆綁,成功緩解農村高齡化與人力短缺問題,也帶動農業成為亞太地區最具突破性的應用場景。中國則以 DJI 為代表,占據全球 70% 以上市占,鞏固其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


北美市場則由軍用與高階商業應用共同支撐,2023 年來自非軍事用途的無人機營收已占全球總額三分之一,維持全球最大商業市場地位。主要應用聚焦於物流(如 Amazon、UPS)與能源建設巡檢等高附加價值場景,雖然成長穩健,但預估 CAGR 約 9–10%,低於亞太的 12–16%。


歐洲方面則以制度建構為核心,由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主導的無人機分級制度改革預計於 2035 年前創造數十萬個新就業機會,並每年帶來上看數十億歐元的經濟效益,展現制度驅動下的長線潛力。


在應用端,日本自2019年啟動農業無人機補助政策,成功緩解高齡農村缺工問題。中國大疆(DJI)則以七成市佔鞏固全球地位。北美雖在技術與高附加價值應用領先,但增速已不敵亞太,正面臨轉型壓力。


亞太市場快速崛起,挑戰全球格局。
亞太市場快速崛起,挑戰全球格局。

各區域發展概況與政策驅力:

區域/應用

發展動能與政策驅力

市場趨勢與預估

亞太

中國供應鏈優勢、日本農補與勞動缺口

2029年出貨量預計超越全球其他區域總和

北美

FAA法規+高值應用場景(物流、能源)

2023年商業用途無人機營收占全球34%

歐洲

歐盟EASA分級制度建構中

2035年前創造10萬職缺、百億歐元效益

中東非洲

政策逐步鬆綁,應用場景快速冒起

吸引國際資金,為下一波潛力市場


哪些公司會直接受惠?


如果要選出「最強受益者」,那非大疆莫屬。這家來自深圳的無人機巨頭,市佔率長年盤踞約七成,美國急救與商業航拍領域甚至高達九成。靠的是全產品線布局與高CP感測器模組。


但競爭者也正崛起。美國Skydio透過AI自主飛行與資料不出境的特性,成功進入公共安全與國安應用。法國Parrot與Delair則從純硬體轉型雲端SaaS服務,轉戰基礎設施檢測與數據平台。


農業無人機領域由極飛科技領跑,主打專利噴灑模組與本地服務網絡。軍用市場則仍由General Atomics與Lockheed Martin主導。


Signal 想提醒你


無人機不再只是「天空中的相機」,它正快速變成全球產業轉型的觸媒。從農業灌溉、建築巡檢到國土安全,它所能撐起的產值與應用深度,遠超想像。


而背後的戰局,也不是單純的硬體競賽,而是一場關於政策、供應鏈與應用創新三線拉鋸的全球博弈。 真正的關鍵在於:誰能率先掌握可規模化、可監管又具數據價值的應用場景,誰就能掌握下一階段的產業槓桿。


隨著各國布局告一段落,下一篇我們將進入戰場核心:企業與技術平台的競局。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