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蚊子與蜂群的戰爭:微型無人機競賽揭開新戰略時代,美中角力白熱化

已更新:7月2日

近期,由中國國防科技大學(NUDT)研發的一款蚊子大小的仿生微型無人機,透過官方媒體高調亮相,不僅揭示了北京在隱蔽偵察技術上的顯著進展,更成為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與自主系統領域激烈競逐的最新縮影。


這場圍繞著微小、無聲、致命飛行器的競賽,正從根本上改寫現代戰爭的規則,其影響遠超戰場,延伸至全球戰略平衡、倫理規範,乃至每個人的隱私邊界。


新型戰場角色的出現:國防科大的「蚊子」


根據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報導,這款由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梁賀翔展示的微型無人機,外形酷似一隻蚊子,擁有拍動的翅膀與纖細的支架。其明確的軍事用途是執行「戰場上的信號偵察和特殊任務」,這清晰地表明其設計意圖不僅僅是視覺監控,更可能具備探測敵方通訊與電子訊號的電子戰能力。

國防科大展示蚊子大小的仿生無人機,其外形接近真實昆蟲。
國防科大展示蚊子大小的仿生無人機,其外形接近真實昆蟲。

這次公開展示本身就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戰略溝通。軍事研發,特別是隱蔽技術,通常高度機密。然而,中國選擇透過國家媒體展示此項成果,意在向國內外投射其技術實力,並向美國及其盟友發出信號:中國正在快速縮小無人系統領域的技術差距。


此舉製造了戰略模糊性,迫使西方國防規劃者必須應對一個潛在的、尚未完全成熟但極具威脅性的新挑戰。


技術光譜:從實驗室的「機器蜂」到戰場的「黑黃蜂」


要理解國防科大「蚊子」無人機的真正意義,需將其置於全球微型飛行器發展的光譜中進行比較。

  • 學術先驅:哈佛大學的RoboBee

    哈佛大學威斯研究所的RoboBee是學術研究的頂峰。其目標是推動微型機器人技術的前沿,展示了如水下潛行、破水起飛及利用靜電吸附在物體表面等驚人能力。然而,RoboBee很大程度上仍是實驗室內的產物,常需有線供電,其堅固性與續航力遠未達到軍事實戰要求。


  • 作戰標竿:Teledyne FLIR的Black Hornet

    挪威研發、美軍及多個北約國家廣泛部署的「黑黃蜂」奈米無人機,是當前作戰的黃金標準。這款掌上型直升機式無人機,重量僅33克,續航時間達25分鐘,作戰半徑2公里,並配備光學與熱成像攝影機,能在惡劣天氣下為前線班組提供即時、可靠的日夜偵察能力。它是美國陸軍「單兵攜帶感測器」(Soldier Borne Sensor)計畫的核心裝備。


相較之下,國防科大的「蚊子」無人機試圖彌合學術研究與實戰系統間的鴻溝。它採用了RoboBee的仿生撲翼設計以追求極致的隱蔽性,但目標卻是Black Hornet的軍事應用。


這反映了中國一種「蛙跳式」的技術發展策略——願意承擔更高的技術風險,期望直接跳躍到下一代技術,而非跟隨現有的成熟技術路徑。


表一:全球微型無人機技術光譜比較

名稱

特色

技術成熟度

戰場應用

RoboBee(哈佛)

學術研究為主,有撲翼、水下潛行等創新功能,需有線供電

實驗室階段

尚無

Black Hornet(美/NATO)

掌上型直升機,具光學與熱成像,續航25分鐘,部署於美軍/NATO

量產與部署中

即時偵察

蚊子無人機(中國)

仿生設計、極致隱蔽,結合RoboBee風格與軍事應用導向

技術展示初期

信號偵察與特殊任務



美中競逐:一場涵蓋整個殺傷鏈的無聲戰爭


國防科大無人機的出現,背後是美中在軍事AI領域全面且激烈的競爭。


根據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分析,兩國軍方在AI應用上的投資高度重疊,尤其集中在以下領域:


  • 智慧與自主載具: 這是雙方的重中之重,從微型無人機到大型無人艦艇,都投入了大量資源。

  • 情報、監視與偵察(ISR): 雙方都在開發用於分析衛星影像、無人機數據的AI工具,以及自動目標識別演算法。

  • 無人機蜂群: 兩國的採購紀錄都明確提及「蜂群」作戰概念,顯示雙方對大規模自主系統作戰的共同興趣。


然而,兩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存在根本差異。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使國家能迅速將大學的學術研究(如國防科大)導向軍事目標。而美國則更依賴由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等機構補充的、商業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


DARPA的前瞻性項目,如旨在指揮250個機器人蜂群的OFFSET計畫,以及從大型飛機上發射並回收無人機的「小精靈」(Gremlins)計畫,正為美軍塑造未來十年的作戰能力。


表二:美中軍事AI應用重疊與差異

領域

美國:商業主導創新

中國:軍民融合導向

自主載具

各型陸海空無人系統整合,DARPA為後盾

快速發展仿生微型機,強調隱蔽性

ISR 偵察

AI處理衛星與無人機影像,自動識別目標

軍校主導信號與通訊監控系統

蜂群作戰

OFFSET計畫研發250機蜂群戰術

學術與軍方合作蜂群部署

技術發展策略

依賴創新公司與DARPA試驗性專案

高速從學術跳躍至軍事應用


重新定義戰場:烏克蘭戰爭的啟示


微型無人機的戰略影響已在烏克蘭戰場上得到血淋淋的驗證。


  • 空中力量的民主化: 成本僅數百美元的FPV(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已能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戰略轟炸機,創造了巨大的不對稱優勢。這打破了傳統空權由大國壟斷的局面。

  • 無所不在的感測器: 戰場變得前所未有的透明,任何移動都可能被發現。無人機將火炮的攻擊反應時間從過去的30分鐘大幅縮短至3-5分鐘,作戰節奏急劇加快。

  • AI賦能的精確打擊: 據報導,烏克蘭利用AI分析飛機的結構弱點,使輕型無人機能夠精確打擊油箱、飛彈掛架等要害部位,造成致命損傷。


不可避免的回應:反無人機軍備競賽


微型無人機的威脅催生了反無人機系統(C-UAS)的快速發展。有效的防禦依賴於一個分層的系統,整合了多種探測與攔截技術。


  • 探測技術: 包括遠程的雷達、被動監聽的射頻分析儀,以及用於視覺確認的光學與聲學感測器。

  • 攔截技術:

    • 軟殺傷: 如干擾無人機通訊的「電子戰」,或劫持其控制信號的「網路接管」。

    • 硬殺傷: 包括傳統的槍砲、飛彈,以及專門捕捉無人機的網槍。

    • 定向能武器: 被視為對抗「蜂群」攻擊最有前途的解決方案。高能雷射(HEL)能以光速精確摧毀目標,而高功率微波(HPM)則能發射寬波束,一次性燒毀多架無人機的電子設備。由於其極低的單次發射成本,定向能武器被認為是唯一能在經濟上持續對抗廉價無人機蜂群的防禦手段。


看不見的觀察者:隱私與倫理的終極挑戰


當這些微小、隱蔽的監視工具從戰場擴散至社會,它們帶來了深遠的倫理與法律衝擊:


  • 隱私的侵蝕: 無人機能輕易繞過圍牆、窗戶等物理屏障,在個人有合理隱私期望的空間(如自家後院)進行觀察,從根本上挑戰了隱私權的傳統定義。

  • 數據安全與濫用: 無人機收集的大量數據如何儲存、誰有權存取、將作何用途,往往缺乏透明度,存在被濫用於商業行銷甚至非法監控的風險。

  • 問責與監管的滯後: 現有法律框架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關於空中監視的法律仍處於灰色地帶,使得問責變得異常困難。

  • 心理影響: 持續存在被看不見的無人機監視的可能性,會對公眾產生寒蟬效應,改變人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甚至可能壓制言論自由。



Signal 想提醒你:這場競爭的重點,不只在飛行器本身


微型無人機不再只是科幻技術的象徵,它已成為整合 AI、自主控制、感測器與通訊技術的系統節點。從中國的「蚊子」到美軍的「蜂群」,這場競賽不只是硬體研發的較量,更是關於誰能率先建立:


  • 更有效的指揮與任務協調系統

  • 更具彈性與韌性的創新與量產生態

  • 更成熟的倫理與法律框架,因應監控技術帶來的風險


烏克蘭戰爭已證明,微型無人機可以快速改變戰場態勢,也將對全球安全架構、平民隱私與政策制定帶來長期衝擊。


這場競爭的輸贏,不會只取決於哪個國家技術領先,更將取決於誰能全面掌握這些系統背後的 治理能力與應對能力


參考資料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