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具到系統:打造「會用 AI」的組織操作力
- Sylvie Lee
- 7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本文整理自7月25日於台北 IEAT 會議中心舉行的【AI DAO 賦能工作坊】。以下摘要陳來助老師於現場分享的部份內容,主要是關於:聚焦AI真正落地的挑戰——不是選哪個工具,而是任務本身是否AI適配。從ChatGPT到NotebookLM,從文案自動化到任務設計協作,企業導入AI若要走得深、接得上、推得動,必須從工作流程與邏輯結構開始重構。 |
不是安裝工具,而是組織的任務邏輯要變
AI 工具愈來愈多,從 ChatGPT、Gemini 到 Notion AI、NotebookLM、Perplexity……多數人都在嘗試,但企業導入的盲點不在「工具會不會用」,而在「整體任務的設計是不是 AI 適配」。
舉例來說,許多公司還是習慣讓員工把 AI 當成「文案自動機」、「表單小幫手」,但這只是最初階的應用。真正的轉型要從重新設計任務流程開始,讓 AI 進得去資料、理解上下文、串得上行動端。
而這樣的流程,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任務面向 | AI導入的轉變關鍵 |
資料邏輯 | 建立「RAG」式架構,讓 AI 能讀懂企業內部知識庫 |
任務結構 | 任務需能拆解成 prompt 結構:具備目標、限制、背景 |
執行邏輯 | 不再是執行者派工,而是設計「AI 群體」協作完成任務 |
工具很多,但你是否建立「AI工具池」?
現場分享提到一個實用觀察:大多數人用 AI,只靠一個工具、一種方式。例如只熟ChatGPT、只問單輪問題、只用來寫文案。
但 AI 工具其實是一組語法與結構能力的總合,你會的不只是平台,而是能不能活用不同工具組出「任務鏈」。
常見 AI 工具與能力對照表:
工具名稱 | 核心用途 | 推薦搭配任務 |
ChatGPT / Gemini | 泛用生成與對話式任務 | 文案撰寫、策略摘要、Prompt實驗 |
NotebookLM | 結構化文件閱讀與引用 | 深度研究、簡報分析、自動摘要 |
Perplexity | 即時資料+邏輯問答 | 情報分析、快速查詢、建立判讀框架 |
Claude / Globe | 多輪推理+條列分析 | 對話推演、框架列點、知識重構 |
工具不是比功能,而是比「能不能組出最佳工作流」。當你的AI工具池愈大時,你愈有可能利用不同AI工具組合出最佳的工作流,而非只靠一招打天下。
知識工作者的下一站,是「Prompt設計師 × 模型協調者」
AI 時代的工作者,已不再只是資訊使用者,而是任務的設計師。關鍵不在於會用多少平台,而是能不能:
判斷任務適合哪一類 AI 架構(LLM、RAG、工具型)
設計 prompt 能逐步引導任務完成
建立多工具的協同流程
在現場實作中也提到一種「角色升級」的比喻:
傳統知識工作者像是文書處理員,而未來要像「AI樂團指揮」——懂節奏、配角色、抓重點,讓不同模型與工具協同演出。
從「學工具」轉向「訓練組織思維」的框架
這場工作坊提出一個強化邏輯的學習模型:DAO 框架,延續第一篇中提到的「問道(D)→ 知道(A)→ 悟道(O)」,第二階段則進一步對應企業導入層級:
DAO 階段 | 能力描述 | 組織應對策略 |
D:問道 | 提出可操作的好問題 | 設計工作坊、建立共用提問語法 |
A:知道 | 理解資料源與模型運作邏輯 | 建構企業RAG系統、資料清洗與整合 |
O:悟道 | 自動迭代與優化行動路徑 | 建立任務自動化、AI應用回饋系統 |
這不只是「學習如何用」,而是「設計整個工作生態」的能力。

結語:用得深、接得上、推得動,才叫真正導入 AI
AI 工具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快、越來越強,但問題也會越來越複雜。關鍵不在於會不會用,而是能不能用出邏輯、用出洞察、用出組織節奏感。
真正的 AI 工作者,不只是工具操作者,更是任務設計者與決策協調者。
下一步,不是再加一個平台,而是組出一條會自我進化的工作流。
在AI工具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時代,關鍵從來不是平台選擇,而是你能否組合出會自己進化的任務鏈。唯有讓AI成為邏輯的夥伴,而非單向輸出的助手,組織才真正進入AI時代的節奏。下次別問「這工具怎麼用」,而是問「我們的任務能不能讓AI真正發揮作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