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川普「煤炭復興」翻轉什麼?數據早就寫好結局

美國煤炭產業自2000年以來持續衰退:電廠退役、電力比重下降至8%、從業人數銳減逾九成。造成這一切的不是環保法規,而是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在成本與效率上的勝出。2025年重返白宮的川普,卻在4月8日高調宣布「重振美麗潔淨煤炭」,簽署行政命令、停止電廠退役、給予高額補貼,營造煤炭產業的「復興想像」。這政策大轉向,不是回應產業需求,而是一場高度政治化的敘事操作。

政策概況與統計現實

川普2025年重返白宮後確實推出了一系列「煤炭復興」政策。然而,這些政策背後的數據揭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美國煤炭產業的結構性衰退已不可逆轉,政策效果更多是象徵性的政治動員,而非實質的產業重振。


美國煤炭產業衰退的規模數據:

  • 產量衰退:從2015年9億噸下降至2023年5.2億噸,降幅達42%

  • 就業銳減:煤礦就業從2012年近9萬人減少至2024年約4.26萬人

  • 發電占比持續下滑:煤炭發電占比從2000年約50%降至2023年16.2%

  • 電廠關閉:過去十年已有200多座燃煤電廠關廠

川普高喊「煤炭復興」,數據卻說明產業已難回頭
川普高喊「煤炭復興」,數據卻說明產業已難回頭!

川普挺煤政策核心內容:政策工具與語言策略並用

政策項目

內容摘要

解讀政治意圖

國家能源安全

重新定義煤為「關鍵礦物」,納入國安資源清單

賦予煤炭戰略地位,正當化保護政策

煤電保護

停止燃煤電廠退役,視為「AI時代不可或缺之基載電力」

創造新的需求敘事

環保鬆綁

暫緩實施 MATS 等環保規範至 2029 年

移除市場競爭障礙

技術補貼

CCUS 補貼提高至每噸85美元,45Q 稅收抵免維持

推廣「潔淨煤炭」概念

冶金煤支持

擴大美國冶金煤出口,作為對鋼鐵產業的戰略支援

包裝為製造業復興

川普在政策與話語層面同步操作,並配合選舉週期,積極包裝煤炭為「被拜登壓抑的本土資源」,營造「政策逆轉」的戲劇張力。



「冶金煤帶動煤炭復興」真的成立嗎?來看數據怎麼說


川普常把「冶金煤」掛在嘴邊,當成美國煤炭產業要翻身的證據,講得好像只要能出口焦煤,美國就能重新煉鋼、重新發電。但實際的產業狀況,跟這種說法差得有點遠。


先從鋼鐵說起。


2024年美國的粗鋼產量是7,950萬噸,還比去年少了2.4%。產能利用率大概就在75%左右,沒有什麼顯著成長。而且現在美國有超過70%鋼鐵是用電弧爐(EAF)生產的,也就是說是用回收鋼鐵,不是用焦煤。所以就算焦煤出口量變多,跟美國國內鋼鐵生產也根本沒什麼關係。


那焦煤出口總該是利多吧?


2024年美國確實出口了5,600萬噸冶金煤,看起來不少,但整體來說,冶金煤也只占煤炭出口的一半多一點(約51%),佔整個煤炭產業就更有限了。換句話說,冶金煤在整體煤炭產業中的比重有限,根本撐不起「全面復興」這種敘事。更不用說全球焦煤市場其實已經出現供給過剩,未來要靠這塊賺大錢的空間也不樂觀。


而真正讓煤炭退場的,是其他能源選項的競爭力:


  1. 天然氣:天然氣從2016年起就超越煤,成為美國的主要發電來源,靠的不是政策,而是市場自己選擇的結果。頁岩氣革命大幅拉低了成本,加上燃氣電廠啟動快、調度彈性高、碳排又比煤低,自然成為更合理的選擇。


  2. 再生能源:2024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創下927 TWh 的歷史新高,美國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也正式超越煤,來到21.4%。風能、太陽能加上儲能系統不只價格越來越低,穩定性也越來越夠用。根據研究,現在全美有99%的燃煤電廠,營運成本都高於當地的風光加儲能新方案。市場訊號已經很清楚了:連價格都不站在煤這邊了。


所以說,冶金煤的確還有市場,也還能出口,但這跟「煤炭產業整體要復興」差得非常遠。川普把它包裝得很大,說穿了,其實是一種政治語言操作:營造出「我們重新煉鋼、重新發電,找回美國榮耀」的印象,實際上產業結構根本撐不起來。


市場選擇早就做完了。政策可以講故事,但市場不會陪你演戲。


川普挺煤,是戰略敘事,不是產業未來


川普的「挺煤政策」,看起來像是能源政策,實際上卻更像是一場政治敘事工程。


他所強調的不是市場需求,也不是技術未來,而是藉由「煤炭復興」來喚起選民對工業榮光的記憶,塑造「美國再次偉大」的象徵性畫面。在這樣的語境下,煤礦工人的形象不只是職業,而成為美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代言。



煤炭產業利基市場機會與風險評估


儘管全球煤炭產業正面臨結構性衰退,部分利基市場如冶金煤、煤化工與出口市場,仍為企業與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限但可見的機會。然而,這些市場的前景正被日益嚴峻的供需失衡、碳排法規與資產擱淺風險所削弱。以下為關鍵細分市場的機會與風險總體評估:


一、冶金煤:相對穩定,但挑戰重重


市場規模溫和增長:

  • 2024年市場規模為149.6億美元,預計2029年達178.9億美元,CAGR為4.0%。

  • 冶金煤主供鋼鐵業,需求集中於亞洲與印度的基建與製造成長。


企業財務顯示市場壓力:

  • Alpha Metallurgical Resources (AMR)

    • 2024Q4虧損210萬美元。

    • 股價自2024年高點下跌逾70%。

    • 出貨量指導下修至1450–1550萬噸。

  • Warrior Met Coal (HCC)

    • 2024Q4獲利僅110萬美元,銷售價格同比下跌34%。

    • 收入降至2.975億美元,儘管產量增加。


結構性供需失衡正在浮現:

  • BofA預測2025年轉為供應過剩市場。

  • 原因:美國、蒙古擴產、中國需求放緩。


二、煤化工:技術有望進步,但增長有限


市場潛力與增長:

  • 市場規模預估2024年為1500億美元,2033年達2200億美元,CAGR為4.5%。

  • 主要產品:甲醇、氨、合成燃料、二甲醚。


Eastman Chemical 案例:

  • 2024年營收達93.82億美元,EPS年增23%。

  • 現金流穩健,主因為專業化學品與回收材料,而非傳統煤化工本業。


技術與法規限制:

  • 煤氣化仍面臨高污染、成本競爭不利於天然氣與再生能源。

  • 碳捕集(CCUS)技術昂貴、商轉困難。

  • 在美中外,環保法規與碳稅進一步壓縮其未來發展空間。


三、出口市場:區域性機會,不足以翻轉格局


出口趨勢下行:

  • 美國2024年出口預估9100萬短噸,年減9%。

  • 2025Q1出口2440萬短噸,季減11.8%。

  • EIA預測2050年出口維持約1.22億短噸,不再顯著成長。


配套產業也受創:

  • BNSF、Union Pacific 的煤炭運輸收入逐年下滑。

  • Caterpillar 預估2024年資源產業設備銷售將年減10%,反映整體投資縮手。


亞洲需求成長有限:

  • 印度鋼鐵需求成長(2024–25預估+8%),但基礎薄弱。

  • 中國需求自2023年高點(9億噸)預估2035年降至8–8.5億噸。

  • 亞洲雖佔冶金煤全球需求85%,但主力仍為中國,變數大。


四、擱淺資產風險:不容忽視的長期隱患


中國煤電資產風險最高:

  • 2030–2040年間,中國煤電轉型將產生1.4–3.98萬億元人民幣的擱淺資產風險。

  • 遇極端碳定價條件,年度擱淺峰值可能高達2417億元。


國際警示案例:

  • 2009–2018年,美國與俄羅斯電力部門在面臨擱淺風險時,CO₂排放反而上升。

  • 擱淺資產效應可能導致碳預算加速耗盡。

總結:有限機會與巨大風險並存

項目

市場評估

主要機會

關鍵風險

冶金煤

相對穩定,但價格與供需承壓

基建與製造用鋼需求、亞洲市場

龍頭企業財報不佳、供應過剩、價格崩跌

煤化工

緩慢增長、有技術突破潛力

甲醇與合成燃料需求成長

成本高、環保與碳稅壓力重

出口市場

成長趨緩、區域機會有限

印度、非洲部分成長動能

中國需求下滑、基礎設施與投資縮手



  • 參考資料: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