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具到思維:AI世代的關鍵能力,不是使用工具,而是問對問題
- Sylvie Lee
- 7月2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過去的數位工作流程,是一場關於效率與標準答案的競賽。從 Excel 到 ERP、從CRM到數位表單,所有工具設計的邏輯,都是圍繞「將已知問題結構化並快速回覆」。但在生成式AI普及的當下,這種「填空式工作模型」正快速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對話式邏輯架構」。
AI時代的本質,不在於如何查找知識,而在於能否提出具邏輯性與策略意圖的問題。工具可以處理輸入與輸出,但唯有人能定義「為何要問」與「問了要幹嘛」。這意味著,提問能力不再只是一種溝通技巧,而是決定AI價值能否被釋放的核心變數。

工具不會取代人,但「會用AI的人」將重新定義組織結構
生成式AI的門檻正持續下降,許多企業已將ChatGPT、Gemini、NotebookLM等工具作為日常操作的一部分。然而,能夠問出有層次、有推論目標的問題者依然稀少。
這帶來一項關鍵洞察:
工具的民主化不會帶來結果的公平化,因為問題的品質決定了解答的價值。
未來組織的核心能力,將從「標準化流程執行力」轉為「問題設計與轉譯力」。具備AI對話能力的個體,將扮演資訊調度者、跨域轉換者、任務優化者的角色,逐步取代過往依賴SOP與表單的人力系統。
「數位時代」與「AI時代」的關鍵差異:
實戰示例:當活動客服遇上AI對話系統
在大型論壇與活動中,參與者常會詢問重複性問題:講者資訊、地點時間、語言支援、交通建議等。傳統處理方式是靠人力在社群或信箱中反覆回應,不僅耗時,也容易遺漏細節。
導入AI對話系統後,整個服務架構改變:
這個案例說明,當AI被視為對話夥伴,而非查詢機器,其設計邏輯、服務體驗與組織工作流程都會根本轉變。
從「找答案」到「設問題」:工作本質的五大轉變
AI帶來的不只是工具替代,而是一場橫跨組織邏輯、人才定義與決策習慣的轉型:
DAO 啟動模型:不是導入工具,而是設計會用AI的人才生態
組織若要真正進入AI運作週期,關鍵不是建立資料倉儲或上線一套RAG,而是設計出能「理解問題 → 轉譯問題 → 提問並驗證答案」的團隊結構:
這不只是人才模型,更是一種思維架構,用於指導從HR教育訓練到專案流程重構。

結語:AI不是問題的解方,而是思維進化的推手
真正與AI共事的未來,不是人類發問、AI回應這種簡單互動,而是人類不斷優化問題、驗證思維、共創決策場景的過程。能設計問題的個體,將比能執行任務的個體更具價值。
下一波組織競爭力,來自一群能「問出AI也想不到的問題」的人。
當AI普及成為常態,組織競爭力將不再建立在執行效率,而在於提問深度與推理能力。從個人到團隊,若能設計出AI也無法預測的問題,我們才真正開始與AI共創未來。現在,是時候開始問「更好」的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