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解鎖美軍無人機革命:美國國防部無人機新政如何引爆軍工與科技業重組浪潮?

將小型無人機視為「消耗性彈藥」、鬆綁採購流程、放寬技術標準──美國國防部七月最新政策正在重塑現代戰場規則,也點燃AI軍工新創、國防零組件供應商與整機製造商的股價飆升引擎。

2025年7月10日,美國國防部長彼得·海格塞斯(Pete Hegseth)簽署的備忘錄,標誌著一場不折不扣的軍事採購革命正式展開。這份備忘錄將重量低於55磅的小型無人機(Group 1與Group 2)由「耐用品」改列為「消耗性彈藥,並大幅鬆綁採購與作戰權限,直接下放至O-6級(上校)指揮官;目標為2026年底前,各軍種單位全面配備低成本小型無人機,優先支援印太地區作戰


新政策的轉變不僅針對無人機的使用與管理邏輯,更從制度設計上打破中央管控的官僚決策鏈條,讓前線指揮官能以類似「刷卡買彈藥」的方式,快速取得並部署無人機正如無人機零件製造商 Unusual Machines 執行長 Allan Evans 所言,這意味著客戶現在可以「直接到我們的線上商店,用政府採購卡(Government Purchase Card)購買價值20,000美元的產品,而無需尋找和證明合約工具的合理性」。


這種「採購民主化」為能夠提供現成、易於購買產品的企業,開闢了一個全新分散式的銷售通路,從而根本性地改變了國防市場的遊戲規則。


美國國防部最新政策將小型無人機視為「一次性彈藥」,戰場規則全面翻轉
美國國防部最新政策將小型無人機視為「一次性彈藥」,戰場規則全面翻轉

核心變化:從「耐用品」到「消耗性彈藥」


這場改革源自烏克蘭戰場的啟示。烏克蘭成為了現代戰爭的試驗場,其結果深刻影響了五角大廈的思維。這場戰爭清楚地表明,小型、廉價的商用級無人機在偵察、打擊和心理戰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甚至成為2025年造成最多傷亡的武器 。


同時,這些無人機系統的戰損率也高得驚人。一份2023年報告指出,烏克蘭每月損失高達10,000架無人機 。這使得五角大廈意識到,投資於少量昂貴、高生存性的武器平台可能是「危險的誤判」。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個能夠大規模生產、快速迭代和廉價替換的無人機武力,這正是新政策的核心驅動力。


在烏克蘭,戰術無人機被視為「一次性武器」,大量投入、快速補充,甚至以3D列印或商規零件(COTS)現場組裝。對比之下,美軍原本對小型無人機仍採用大型武器系統的驗證與採購標準,導致部署遲緩、成本高昂、前線難以即時反應。


這正是五角大廈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關鍵一課,「即戰場需要的是能夠承受大量損失的「消耗性」武器,而非少量「精緻」的系統」如今,五角大廈選擇正面解決這個前線作戰與後勤運作之間的矛盾:與其堅持冗長的程序與昂貴的整合,不如放手讓聽到到炮聲的前線部隊創造適用的解法。


2024 ~ 2030年美國軍方小型無人機現況、採購量與金額分析:

年度

採購量(估算)

採購金額(估算)

備註/來源

2024

約10,000架

約10~15億美元

以單價1.5萬美元估算

2025

目標20,000架

約20~30億美元

國防部初步規劃

2026(E)

目標40,000~50,000架

40~60億美元

預計倍增,政策推動

2030(E)

目標累計20萬架

1,000億美元

國防部長期需求

  • 採購單價:軍用蜂群無人機要求單價低於1.5萬美元,部分消耗型機種(如Switchblade、FPV)單價更低。

  • 採購模式:由傳統合約制轉為「即時採購」,前線部隊可用政府採購卡直接下單,並允許3D列印、商規機型快速導入。


然而,政策真正的震撼彈不在軍內,而在產業端。長年受限於軍規與採購壁壘的無人機廠商,此刻首次迎來一場來自五角大廈的明確訊號:國防部不再是緩慢的巨獸,而是一個即將大量採購、即時採購的龐大買家


這份「需求信號」如同火種,迅速點燃資本市場與製造業的熱情。從 AeroVironment 、ZenaTech 到 Unusual Machines 等美國本土企業,無不立刻擴產、增資、招募與併購,試圖搶在下一輪政府訂單到來前取得產能先機。尤其 ZenaTech 的反應最具代表性,該公司直接宣布將員工數擴增三倍,並投資升級可服務戰地前線的模組化無人機組裝線,展現新政策對中小型創新廠商的實質利多。


截至 2025 年 7 月 15 日,三家公司股價表現如下:

公司名稱

Ticker

收盤價(7/15)

今年來股價變動

營運摘要

AeroVironment

AVAV

263.89 USD

+70%

傳統供應商、產能成熟,受益於大量採購與合約穩定

ZenaTech

ZENA

5.97 USD

+230%

高成長新創,憑藉政策鬆綁打入戰術級市場,仍處虧損階段

Unusual Machines

UMAC

11.23 USD

+290%

擴產馬達與飛控模組,剛完成增資,仍處於虧損但具成長潛力

這些企業不再是軍工體系外圍的承包商,而是新戰略思維下的「結構性受益者」,特別是能提供低成本、模組化、具備 AI 整合能力的產品者,將在未來 3 至 5 年主導美軍與北約等盟國的軍隊戰術轉型,也會為自身帶來龐大的訂單商機


  • AeroVironment:作為美軍既有供應商,其生產、合約流程與軍方協同最順暢

  • ZenaTech:雖小但靈活,是典型「政策突破造就成長股」的案例

  • Unusual Machines:專注零組件本土化,政策趨勢正中其定位


解析美國無人機產業成長背後的風險與結構困局


美國國防部的新政策效應不僅體現在企業個體,也已深刻改變整體產業邏輯。第一層影響,是「本土化供應鏈」加速建構,新政嚴格要求「100% Buy American」,同時禁止使用中國等「受關注外國實體」所生產的任何整機與關鍵零組件,包括飛控、攝影機、無線電、馬達與電池等,這使得美國廠商不得不重新檢視供應網絡,並轉向在地或盟國供應商,拉動AI軟體、電機馬達與資安模組等上下游企業的投資浪潮。


第二層影響,則是軍規市場的「平民化」。以往需數年才能完成認證的藍色UAS(Blue UAS)名單,如今轉向「動態白名單」平台化管理,結合用戶評價、AI篩選與滾動審核,讓前線單位可像在「亞馬遜軍事商城」中選購零組件,快速整合實戰所需。


Blue UAS 清單上的製造商與無人機關鍵平台(截至2025年中期)

製造商

平台

主要應用/類型

Skydio

X10D, X2D

戰術ISR、自主導航、資產巡檢

Teal Drones (Red Cat子公司)

Teal 2, Golden Eagle

班級戰術ISR、短程偵察

Anduril Industries

Ghost, Ghost X

自主ISR、持久監視

AeroVironment

JUMP 20

中空長航時ISR(更大型系統)

Parrot

Anafi USA GOV, Anafi USA MIL

緊湊型戰術ISR、公共安全

Freefly Systems

Astro, Alta X

重型荷載運輸、工業與國防應用

Inspired Flight

IF1200A, IF800

重型荷載、多功能平台

BRINC

Lemur 2

室內戰術行動、公共安全

Hoverfly Technologies

Spectre

繫留無人機、持久監視

Teledyne FLIR

SIRAS

公共安全、工業檢測(具備熱成像)


然而,這場變革並非毫無代價。放寬標準與下放權限雖提升靈活性與部署速度,卻也將風險轉嫁至基層指揮官與前線技術人員手中──資安審查鬆動、供應鏈原產地不明、平台互通性缺乏,這些問題在和平時期或許無害,但在多國聯合作戰與強對抗戰場上,可能成為致命破口。


政策的激進推動也暴露出美國軍用無人機體系長期積累的結構問題,尤其是產能是否跟上政策節奏。與中國大疆等年產數百萬架的產能相比,美國目前僅有數百家分散的廠商,且缺乏低成本、規模化的組裝鏈。即便 ZenaTech 等中小型廠商積極擴張,短期內恐難填補爆量需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Blue UAS 清單雖試圖引導本土供應鏈重建,但短期內難以完全擺脫對中依賴。


特別是在零組件端,美國目前仍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馬達、電池與影像模組,Blue UAS 雖嘗試建立「信任但驗證」的認證平台,但產能與資源仍難以與中國對手相抗衡。這意味著,美國若要真正實現軍用無人機供應鏈自主,仍需幾年時間與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也決定了產業能否真正轉向「戰略安全化」的根本挑戰。


Signal想提醒你:


針對這波政策所引發的無人機資本熱潮,我們提出三項評估指標,協助你辨識「政策概念股」與「基本面成長股」:


1. 擴產成功率(Scalability):公司是否已有成熟產線、訂單能否轉為交貨能力?短期股價上漲不等於營收會跟上,特別是ZenaTech與Unusual Machines,仍屬產能轉折初期。


2. 供應鏈自主率(Supply Chain Purity):公司是否能提供「100% 美國製造」或「無中國風險零件」的認證?這將直接決定其是否能取得大宗軍方訂單與進入Blue UAS名單。


3. AI整合率(AI-HW Integration):未來勝出的無人機公司,絕不只靠硬體,而是能將AI控制系統、圖像識別、通訊與電池模組整合成「即插即用」平台者。


根據這三率指標,我們的建議如下:


  • AeroVironment(AVAV):基本面穩健,是政策長期受惠者,建議長線持有。

  • ZenaTech(ZENA):具備政策紅利與成長潛力,但風險高,建議以事件驅動方式分批佈局。

  • Unusual Machines(UMAC):處於成長與虧損邊緣,若擴產落實、毛利改善,將具中線爆發力。


這不只是一次國防部的採購制度鬆綁,而是一場圍繞技術自主、供應鏈安全與AI軍事優勢所展開的全面戰略重塑。投資人若僅將其視為短線題材,將錯失一場橫跨軍事、產業與地緣格局的結構性行情。真正的機會,來自那些能將「消耗性無人機」轉化為「戰術平台 + AI模組 + 供應鏈控制」的整合玩家


這場比賽,才剛開始。




參考資料: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