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的兵工廠:美國武器短缺敲響警鐘,全球軍火競賽版圖重劃
- chen david
- 7月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7月4日
一場席捲歐洲大陸的代理人戰爭,正在以驚人速度消耗美國的關鍵武器庫存——從標槍反戰車飛彈到 GMLRS 精準火箭彈,再到消耗量巨大的 155 mm 榴彈砲砲彈,五角大廈的庫存已降至低於最低戰備標準。這暴露了多年和平時期過度追求效率與利潤的國防產業體系醞釀出的脆弱性,也令美國在面對未來突發大規模衝突時信心動搖。
由於對烏克蘭超過660億美元的巨額軍事援助,從主導戰場的標槍反戰車飛彈、GMLRS精準火箭彈,到消耗量驚人的155公釐榴彈砲砲彈,其關鍵武器庫存已降至危險低點,部分庫存甚至低於五角大廈為應對突發戰爭所設定的最低戰備儲備水平。這不僅意味著補充自身所需的時間得以年計算,更嚴重削弱了美軍應對另一場大規模衝突(例如在印太地區)的戰備能力。
這場危機不僅迫使白宮在2025年7月做出痛苦的政策轉向,暫緩對部分盟友的軍援訂單以回歸「美國優先」,引發了外交波瀾,更從根本上動搖了全球對美國作為「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信心。數十年來建立的盟友信任基石出現裂痕,一場深刻的全球防務格局重塑已然拉開序幕。
壓力下的工業基礎:數十年和平的代價
當前美國國防工業的困境,是數十年和平時期奉行「效率至上」與「及時生產」思維所帶來的必然苦果。冷戰結束後,在所謂「和平紅利」的驅動下,國防工業經歷了大規模的殘酷整合,其首要目標從確保國家安全所需的龐大產能,轉向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的利潤率。
戰術飛彈的主要承包商從13家銳減至3家,此舉雖在和平時期極大地優化了成本、提升了利潤,卻也為今日的國防動員埋下了結構性弱點,嚴重削弱了應對大規模衝突所必需的「激增產能」——即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生產規模的能力。
整個體系被設計成涓涓細流,而非能夠隨時開閘洩洪的水壩。
如今,這個為和平而生的脆弱體系,正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空前壓力。問題的核心遠非洛克希德·馬丁或RTX等主承包商的廠房規模,更在於其背後極度脆弱、盤根錯節的供應鏈。許多二、三級供應商是特定領域的唯一來源,從採購前置期可從19個月惡化至長達34個月的軍規微電子元件,到國內產能極為有限、成為所有飛彈生產瓶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再到生產砲彈外殼所需的特殊鋼材與鍛件,任何一個微小環節的掉鏈,都足以讓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武器生產線停擺數月之久。
更雪上加霜的是深層的人力資本赤字。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焊工與機械技師正迎來大規模退休潮,而國防產業因其官僚文化、薪資待遇缺乏競爭力及專案的週期性,難以吸引新一代頂尖人才。這種技能斷層並非短期內能彌補。美國政府問責署(GAO)已將此列為限制國防產能的首要因素之一,這意味著即使資金和廠房到位,缺乏合格的勞動力仍是最終的、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五角大廈雖已緊急投入數十億美元,並啟動「多年期採購」等新政,試圖向業界釋放長期穩定的需求信號以刺激投資,但現實卻充滿挑戰。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在德州新建的155公釐砲彈工廠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儘管舉行了盛大的啟用儀式,但該項目因「未能取得有意義的進展」而面臨被陸軍終止合約的風險,原訂的生產目標被大幅推遲至2027年。這深刻揭示了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殘酷現實:資金的投入,並不能神奇地解決因數十年忽視而累積下的產業空洞化、供應鏈依賴和人才流失等結構性問題。
華爾街的戰爭紅利:冰火兩重天的國防巨頭
在五角大廈的戰略規劃室為空虛的軍火庫焦頭爛額之際,華爾街的交易大廳裡,國防承包商們正迎來訂單的黃金時代。全球對武器的渴求,轉化為創紀錄的積壓訂單和飆升的股價,與前線的殘酷現實和戰略規劃室的憂慮形成鮮明對比。
與洛克希德·馬丁無疑是最大贏家,其產品組合幾乎完美契合了當代戰爭的需求。RTX憑藉其在愛國者防空系統、AMRAAM飛彈等領域的核心地位,以及高達2170億美元的積壓訂單,在2025年第二季度股價上漲約10%。
管理層在財報會議上樂觀表示,僅歐盟未來四年的國防開支增長就高達8500億美元,而這「與我們的核心能力完全一致」。洛克希德·馬丁同樣憑藉GMLRS火箭彈和PAC-3飛彈的強勁需求,實現了穩健的業績增長。

然而,並非所有巨頭都能高枕無憂。諾斯洛普·格魯曼雖手握928億美元的創紀錄訂單,卻因其旗艦項目B-21「突襲者」轟炸機的成本超支而計提了巨額虧損,凸顯了尖端項目巨大的財務風險。通用動力的股價上漲,更多是受其表現亮眼的灣流航太業務驅動,其國防部門的彈藥生產線正面臨公開的營運失敗,呈現出同一集團內部的冰火兩重天。L3哈里斯技術則深陷供應鏈泥潭,甚至不惜將其關鍵供應商告上法庭,暴露了中層承包商的脆弱性。
這一切表明,當前的投資關鍵已從「誰能獲得訂單?」轉向「誰能有利潤地交付訂單?」。市場的投資邏輯正在從單純的「需求故事」轉向對「交付能力」的嚴格審視,投資者開始穿透合約表象,深入評估各公司的生產效率、成本控制與供應鏈管理能力。「執行力」,這個一度被穩定合約所掩蓋的詞彙,已成為國防工業新的決勝點與殘酷的篩選標準。
全球新格局:盟友的「B計畫」
美國暫停軍援的決定,在全球盟友間引發了一場深刻的信任危機,並催生了一股強大的戰略自主浪潮。這不僅僅是對武器交付延遲的失望,更是對美國作為安全保障基石可靠性的根本性質疑。長期以來對美國的依賴,如今正被各國尋求供應來源多元化的「B計畫」所取代。
波蘭 在進行其史上最大規模軍事現代化的同時,不僅採購美國的艾布蘭戰車,更斥資67億美元向韓國採購K2主戰坦克。此舉的關鍵在於合約中包含的關鍵技術轉讓,這將使波蘭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生產與維護基地,擺脫對單一國家的依賴。
德國 作為「歐洲天空之盾」倡議的一部分,正聯合瑞士採購本土生產的IRIS-T防空系統,而非美國的愛國者。這代表了一種清晰的政治意圖:建立一個「歐洲製造」的防禦體系,將防務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本 則在穩步提升國防預算的同時,加速開發自產的遠程巡弋飛彈。此舉直接源於對台海潛在衝突中美國是否能及時、有效介入的深層憂慮,旨在尋求減少對美國進攻性保護傘的依賴,建立更獨立的威懾力量。
美國國防工業面臨的長期威脅已然浮現。當前為補充自身庫存所帶來的訂單紅利,或許只是一次性的短期榮景。在此之後,它將面對一個競爭更激烈、市場份額可能永久性縮小的全球新格局。一旦盟友建立起自己的生產線,這部分市場將很難再被美國奪回。
對於華府的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工業危機,更是一場嚴峻的戰略信譽考驗。如何在一方面與時間賽跑、重建殘破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面在外交上竭力修補盟友的信任,將是未來數年最艱鉅的挑戰,而美國能否再次扮演可靠的「民主國家兵工廠」角色,其全球領導地位也正懸於一線。
參考文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