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讓物流不再只是搬運工:亞馬遜機器人部隊翻轉供應鏈

2025 年夏天,亞馬遜悄悄跨過了一條具有象徵意義的門檻:其全球物流系統中的機器人部署量已突破 100 萬台,這個數字,不僅與其 156 萬名員工的人數比例愈來愈接近,也代表著企業營運方式的結構轉變正從「人主導、機器輔助」逐步轉向「人機共治」。

亞馬遜用百萬機器人告訴全球:誰能用最聰明的演算法,管理最多、最複雜的倉儲資產,誰就將主導未來供應鏈的節奏與效率。更深入探究發現,一股「AMR(自主移動機器人)× AI調度 × 自動化SaaS」的新產業架構正在快速成形。誰掌握這場轉型潮流,不只是產業洞察,更可能成為新一波投資機會的入口。

自主移動機器人結合AI調度,正從硬體升級走向決策中樞。
自主移動機器人結合AI調度,正從硬體升級走向決策中樞。

 

從Kiva收購到DeepFleet推出:亞馬遜的十年佈局與AI平台化野心


回顧過去,亞馬遜在 2012 年收購 Kiva Systems 的關鍵性事件,形同將原本對市場開放的機器人解決方案封印為內部專利,讓競爭者瞬間失去關鍵技術供應來源。這迫使市場加快研發腳步,也意外激勵了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技術在全球多點開花,多家新創公司如Locus Robotics、6 River Systems迅速崛起;然而在這一場高速的市場競賽裡,亞馬遜始終保持領頭羊的位置。


十年過去,如今亞馬遜再次走在產業的前沿,2025 年新推出的 DeepFleet 系統,整合自研大型語言模型與即時決策引擎,可為全球倉儲機器人提供最佳任務分配、碰撞避免與路線重排能力。根據其對外發表,這項演算法平台平均能提升 10% 的物流調度效率──這個數字在倉儲場景中意義重大,意味著在不新增任何硬體的情況下,系統效能仍能獲得明顯優化

這象徵一個重要轉捩點:硬體不再是競爭核心,AI平台才是決勝關鍵



資本市場敏銳反應:美股AMR相關概念股齊漲


這股產業轉型潮流已經在資本市場反映,美股中與倉儲自動化、AMR及AI調度相關的企業表現搶眼。根據2024到2025年中的股價表現,Symbotic (SYM)、Cognex (CGNX)、Zebra (ZBRA)、Honeywell (HON) 和 ABB 均呈現明顯漲勢,其中Symbotic更成為股價翻倍的明星股。


2024–2025 美股自動化概念股漲幅比較

公司

2024 初股價

2025 中股價

漲幅 (%)

Symbotic (SYM)

$35

$70

+100%

Cognex (CGNX)

$42

$55

+31%

Zebra (ZBRA)

$280

$315

+12%

Honeywell (HON)

$190

$205

+7.9%

ABB

$35

$40

+14%

這樣的走勢透露出一個核心訊息:資本市場正積極尋找可以從這場自動化與平台化浪潮中受益的公司。而這些公司,恰恰不只是硬體製造商,更是逐漸轉型為資料治理者與 SaaS 提供者。

其中,Symbotic(SYM)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黑馬。


這間公司以高速 AMR 與立體貨架技術起家,並自建全流程AI 平台 SymBrain,獲得 Walmart 逾 400 座地區型物流中心(RDC)與微型配送倉(APD)的大單支持。2025年第二季財報顯示,其營收年增率破百,並首次錄得正向自由現金流,展現明確的商業擴張與商業模式可行性。

 


結構性趨勢推動全面自動化浪潮


若只看亞馬遜的動作,或許會以為這是一場科技巨頭的獨秀。但實際上,這場轉型浪潮的背後,正由三個結構性力量所驅動:


1.   勞動市場壓力未減,機器人成為穩定選項

疫情之後,美國倉儲與物流相關職缺的空缺率長期高居不下。即便提高起薪,仍難以留住基層勞動力,勞動市場的壓力持續存在。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資料,美國倉儲與物流員工流動率持續高居約40%,對於需要 24 小時營運的物流企業而言,人力不穩造成的損失遠大於投資 AMR 的一次性成本。


2.   即時配送壓力蔓延,中小型倉也被迫升級

隨著電商與生鮮平台如 Instacart、Kroger、Target 等競相推出兩小時到貨、冷鏈配送等服務,倉庫本身的作業效率變成「前線競爭力」。這不再是大型企業的專利,反而是中小型配送點、新創物流服務商需要快速導入模組化機器人系統的誘因。


3.   ESG政策與能效監管成為新採購理由

歐美各國已將物流節能納入永續評比範疇。以美國為例,IRA(通膨削減法案)鼓勵導入節能設備與軟體升級,倉儲自動化系統往往能提供完整的能耗數據報告與碳排追蹤報告書,是企業 ESG 績效升級的利器。


這三股力量交織,使得倉儲自動化從邊緣化設備,升級為整體供應鏈營運中的關鍵樞紐。


 

從硬體製造到平台治理:產業競爭重心的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產業的競爭重點已經從單純硬體製造,逐步轉向了軟體平台與資料治理能力。


以 Symbotic 為例,其不再僅是一家製造高速倉儲機器人的公司,而是自我定位為物流 AI 平台商。Symbotic的SymBrain平台不只提供機器人的基本調度,更重要的是能根據即時資料、SKU熱區圖和歷史物流數據,提前預測並優化整個物流流程。同時,Symbotic旗下的GreenBox WaaS模式,更降低企業部署門檻,轉將資本支出(CapEx)轉變為營運費用(OpEx)。


這種平台化治理模式也在其他企業如Zebra的Warehouse Edge系統、Ocado的OSP平台上被複製和強化。這意味著,未來真正成功的自動化物流企業,將不是擁有最多硬體,而是最善於利用資料、演算法以及預測分析的公司。

這些平台不僅創造穩定收入來源,也逐步累積用戶行為數據與場域最佳實踐,形成真正的「資料護城河」。


 

Beyond Signal觀點:資料治理,才是物流科技的真正主戰場


當前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正重塑倉儲與物流產業的基本樣貌。這波變革不只是技術升級或作業效率的提升,而是一場深層次的結構調整,正悄悄改變企業價值的評估邏輯。


一、投資視角正在轉向:資料與平台才是關鍵資產


過去投資者看重營收與成長率,現在則更關注企業是否具備三項核心能力:資料治理、平台化運營能力與客戶黏著度。能否從物流數據中萃取洞察、將服務模組化並迅速擴展,以及持續提供高體驗的客戶服務,正成為新一代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這也意味著,從「倉儲設施」轉向「數據中樞」,不再是選項,而是產業生存條件。真正有價值的企業,不是單靠機器人數量或硬體建置,而是能否駕馭資料流與決策節奏。


二、AMR系統成為市場催化劑,區域戰爭已啟動


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部署正快速擴散。美國零售商如 Target、Costco 積極導入自動化倉儲,而 Instacart 和 Kroger 則攜手 Zebra、Ocado,試圖強化即時配送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京東與菜鳥早已進軍東南亞市場,將智能物流系統向外輸出,擴大其區域話語權。


這些行動反映出一個關鍵趨勢:物流不再只是配送終端,而是戰略平台的延伸。 技術能力與部署速度,將直接影響市場滲透與跨境競爭力。


三、倉儲將成為供應鏈的作業系統


我們正見證倉儲從後勤支援角色,轉型為整個供應鏈的「作業系統」。企業若能有效治理數據、部署模組化方案,並透過持續投入打造出平台與網絡效應,不僅能優化營運,更有機會主導整體產業節奏。


這場競爭的重點,不在於「是否自動化」,而是「能否讓系統聽得懂你的供應鏈節奏」。資料治理與系統協同,將決定企業在未來供應鏈生態中的位置。

 


結語:下一個十年,決勝點在「懂資料、會協同」


如果說上個十年是電商的黃金年代,那麼下個十年將是「為電商而生的基礎設施」的重建年代。而倉儲正是其中最關鍵的節點,供應鏈的競爭重心,正由人力調度,轉向資料驅動與智慧協同。


亞馬遜百萬機器人的部署,不是故事的結尾,而是這一場典範轉移的首部曲。它向整個產業發出信號:效率的競爭不再只靠人力堆疊,而是靠演算法、協同與資料智慧,決定誰能跑得快、跑得久。


倉儲與物流將不只是作業場域,更是企業營運的決策中樞。贏家將不是最快導入技術的企業,而是那些能夠串連資料、理解節奏,並持續建立平台優勢的少數領導者。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