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颱風眼中的思維革命:一場宣告「數位轉型已死」的AI工作坊

已更新:7月28日

【記者/特約撰稿】


2025年7月25日,台灣正處於一場複雜的氣象拔河中。輕颱范斯高與竹節草相互牽引,上演著罕見的「藤原效應」,使得北部地區整日籠罩在時而急驟、時而停歇的風雨之中。儘管如此,在松江路的台北會議中心內,一場更為猛烈的「思維風暴」正悄然上演。


這裡聚集了18位來自媒體、科技、旅遊、顧問等多元領域的產業精英,他們不為防災,而是為了一場名為《AI之DAO賦能工作坊》的知識洗禮,決心在風雨中尋找企業的下一個羅盤。

ree

這場由新智庫平台「BeyondSignal AI」主辦的活動,在開場就投下一枚震撼彈。當全球企業仍將「數位轉型」奉為圭臬時,有轉型魔法師之稱的陳來助卻以一句「停止數位轉型吧…」作為開場白,直指當前企業的集體焦慮與迷航。這句話的震撼力,在於它徹底顛覆了過去十年商業界的顯學,迫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重新審視那些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數位化路徑。


當AI不再是工具,而是企業的「內功心法」


「導入一堆工具,不代表思維跟著升級;囤積大量數據,不等於決策品質提升。」陳來助一針見血地剖析了企業在數位化浪潮中的四大陷阱,警告若「問不對問題」,再強大的AI也只是昂貴的廢鐵。這番言論,瞬間擊中了在場所有人的痛點,因為它真實反映了許多企業投入巨資卻成效不彰的窘境。

轉型魔法師陳來助以「孫子兵法五力」與AI結合, 建構企業及個人 AI 之DAO 升級模型
轉型魔法師陳來助以「孫子兵法五力」與AI結合, 建構企業及個人 AI 之DAO 升級模型

緊接著,他與曾任《數位時代》、《天下雜誌》編輯及BeyondSignal AI 創辦人江逸之,共同揭示了本次工作坊的核心思想——DAO模型。這並非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組織,而是代表 Data(問道)、Analyze(知道)、Output(悟道) 的三階段思維框架,是一套從提問到行動的完整閉環。


  • D - Data (問道): 核心在於從「被動收集」轉向「主動提問」。這意味著企業不再是建一個漫無目的的數據湖(Data Lake),而是要像鑽井一樣,帶著明確的商業假設去鑽探策略性資料。這一步強調的是「脈絡」,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進行的跨領域知識蒐集與資料治理。

  • A - Analyze (知道):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挖掘「本質」。當數據齊備,AI的價值便體現於其強大的多步推理與邏輯思維能力。它不僅能呈現數據的表面關聯,更能揭示人類直覺難以察覺的深層因果鏈。這就像從看懂天氣圖(相關性),進階到能預測颱風路徑(因果推論)。

  • O - Output (悟道): 這是價值的最終體現——「行動」。洞察若不能化為行動,便毫無意義。此階段要求將分析結論轉化為可被執行的決策,例如產生一份給董事會的戰略報告、生成一段能自動執行重複任務的程式碼,或是模擬不同市場策略下的潛在損益。


這套理論將AI從一個個獨立的「外掛工具」,升維成組織內部運行的「內功心法」,一種可被修練、可被傳承,能真正內化為企業DNA的AI素養。


孫子兵法對話大型語言模型:一場跨越千年的戰略思辨


如果說DAO模型是心法,那麼將「孫子兵法五力」與AI結合,就是這場工作坊提出的最強戰略「配方」。講者巧妙地將「道、天、地、將、法」這五個古老智慧,與當代AI技術進行了驚人的對應,為冰冷的科技注入了東方戰略思維的溫度。


  • 道(共識建立): 對應AI時代的「資料治理」。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化問題,旨在打破部門壁壘,建立全公司的「單一事實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讓資訊不再是孤島。

  • 天(天時趨勢): 對應「LLM技術演進」。如同古代戰爭需觀天象,現代商戰要求領導者敏銳把握AI技術的迭代時機,在眾多模型中選對最適合自身戰場的工具。

  • 地(場域資源): 強調「數據場景先行」。企業最強的護城河,往往是自身獨有的數據。應用必須從這些最接地氣的場域出發,才能真正落地、產生價值。

  • 將(領導能力): 考驗領導者的「判斷力」。AI能提供選項與模擬,但最終拍板決策、承擔風險的,永遠是「將」。AI是參謀,而非主帥,這確立了人機協作的根本關係。

  • 法(制度流程): 要求將AI賦能的流程「標準化」。成功的經驗必須能被複製、衡量與持續優化,才能將個體的突破轉化為組織的勝利,避免陷入「有將無兵」的困境。


這不僅是理論創新,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重構」。現場學員在中美關稅對決、築間火鍋財報分析、全球稀土戰爭等三大實戰演練中,親手操作ChatGPT、Perplexity、Claude等工具,短短幾分鐘內就體驗了從定義問題、搜集情報到形成策略的全過程。一位來自科技業的主管忍不住讚嘆:「這才叫把AI用活了!它不再是我的助理,而是我的參謀。過去需要一週才能完成的情報分析,現在縮短到了一小時以內。」


從訊號到行動:AI的終極價值是「幫你選對下一步」


「AI的價值,不在於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而在於它能將你看不到的『訊號』,轉譯成你看得懂的『情報』,並推演出多種『行動選項』。」江逸之總結道。他所分享的「訊號 → 情報 → 行動」流程,讓許多對AI仍心存疑慮的學員豁然開朗,深刻體會到AI的真正力量,是賦予決策者穿越迷霧、看清全局的戰略視野。

江逸之分享的「訊號 → 情報 → 行動」流程
江逸之分享的「訊號 → 情報 → 行動」流程

根據會後問卷,近九成學員給予了「高度實用」與「極具價值」的評價。其中,「五力模型」與講師分享的邏輯拆解,成為最受歡迎的環節。許多回饋都提到,課程內容極具啟發性,但也因此感覺兩小時的體驗意猶未盡,強烈建議未來能延長課程時長,並加入更多企業導入的長期追蹤案例,深入探討實踐中的挑戰與成果。


工作坊結束時,場內的討論熱度絲毫未減,學員們仍圍繞著講師熱烈交流,期待著下一次工作坊的舉辦。窗外的風雨似乎也平靜了些,但對這18位參與者而言,內心的思維革命才正要啟程。AI時代的競爭力,已不再是擁有多少算力或數據,而是你是否能「問對問題」。這意味著,企業的核心優勢,正從「解決問題的能力」悄然轉向「定義問題的智慧」。


這場在颱風眼中舉辦的思維覺醒工作坊,或許正是台灣產業迎向AI浪潮時,最及時的一道訊號。 延伸閱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