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億到252億:美軍AI預算地圖與下一波投資卡位戰
- Sylvie Lee
- 6月2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7月1日
軍用AI正從試驗走向部署、從專案走向平台,誰能卡進合約鏈、誰就有機會吃下未來十年國防科技紅利。
美國2025財年核心「軍事 AI 採購」僅18億美元,看似微幅,卻只是冰山尖端。若把自主系統、感測器融合與雲端 AI 服務納入,年度投入高達252億美元——約占8,500億美元國防預算的3%。資金去向,正重塑誰能在下一回合戰場握有話語權。
這252億美元流向哪些領域?哪些公司正站在資金管線的最前端?投資人該如何分辨「一次性題材」與「結構性趨勢」?

三層預算結構:核心 AI、研發、採購
核心 AI 採購(18億):聚焦模型、資料湖與基礎陣列(TITAN、VENOM、Task Force 59)。
RDT&E 研發(218億):用於低功耗晶片、神經形態運算、對抗性 AI 防禦。
採購擴充(34億):把原型推向量產,例如無人僚機 CCA、雷射導能武器。
關鍵訊號:雖受《財政責任法》封頂,FY 26–27 開始重新排程,未來的高單價跨軍種案將再挹注。
資金流 × 產業鏈:四大層級與代表公司
投資機會與估值框架
若說TITAN象徵AI軍事平台的開端,那麼它釋出的訊號其實來自預算與角色的重編。
在2025年國防預算壓縮的情況下,軍方選擇將有限資源集中投放於具戰略代表性的項目,如TITAN、CCA與JADC2模組。換言之,能納入此系列的公司,並不僅是「技術供應商」,而是政策與系統整合的合作對象。
從估值邏輯來看,有兩種模式正在並存:
平台型公司(如Palantir):提供模組化平台與資料視覺化能力,估值不再以SaaS類比,而更接近國防「系統整合商」模式,關鍵是能否奪下多軍種、長期維運合約。
模組/技術供應商(如Anduril、C3.ai):若能主導某一軍種的單一模組(如AI飛控、預測性維護),則有望透過規格標準化,放大至聯軍或FMS體系。
真正關鍵在於「是否進入鏈中」——一旦成為關鍵模組,就能參與往後十年、上百億美元的技術更新與升級案,而非僅止於一次性專案。
風險與觀察指標
當市場關注軍用AI的機會時,也必須同步衡量政策、技術與財報三個層次的潛在風險。
政策紅線風險:
美國國會正在重新檢視「AI武器自主權」的界線,包括是否允許AI自動開火、是否必須保留「人類最後決策」機制。一旦法規調整,將影響部分模型能否應用於作戰指揮,尤其是主打前線部署或自動化武器整合的廠商,可能需要重寫規格,或轉向後勤用途。
技術驗證與實戰穩定性:
雖然TITAN已完成首批交付,但真正能證明價值的是「部署後能否提升決策效率與打擊精度」。目前各軍種尚處於實驗性整合階段,尚未大規模實戰演練,技術穩定度仍待觀察。
商業化進度與營收集中度:
像Palantir、C3.ai等公司雖已有亮眼合約紀錄,但營收結構仍偏向單一大客戶集中。一旦國防預算變動或合約延宕,將對財報波動造成直接衝擊。
盟邦競爭與國際化挑戰:
美國雖處主導地位,但英國、日本與澳洲等盟國已積極建構自主軍用AI架構。美系供應鏈雖有FMS複製機會,但不排除出現「去美國化」採購偏好,影響未來擴張速度。
Signal 小結:AI打仗的未來,誰會主導?
AI 已不只是戰場上的輔助系統,而是逐步接手感知、判斷、決策的核心邏輯。從這場技術與制度共構的變革來看,我們觀察到幾個核心趨勢訊號:
「平台型企業」將掌握軍工鏈主導權:能整合感測器、演算法與後勤系統的供應商,會成為軍用AI市場的定錨角色,Palantir、Anduril 與 Booz Allen 等正是代表。
「模組可插拔」成為預算戰略下的新常態:為因應財政不確定性,國防機構傾向發包「模組化、可擴展」的產品,而非一次到位的整包解決方案。能快速試點、滾動優化的廠商勝出機率大。
「模型治理」成為新護城河:誰能讓AI不踩線、可解釋、能快速調整,誰就能搶下更多跨軍種與盟邦市場。這是OpenAI、C3.ai 與 Booz Allen 的潛在優勢來源。
「盟國共演」是營收成長複製鍵:從北約觀摩團到印太合作框架,TITAN 所展示的邏輯,將被盟國快速移植。能進入美國軍方主合約,就等於預先卡位多國軍售商機。
對投資者來說,未來3~5年將是軍用AI格局重構的黃金視窗。關鍵不是押單一技術,而是觀察誰能在「戰場視覺化+決策模組化+制度整合化」三者之間,建立穩固的系統角色與長期合作門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