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冷戰開打!格陵蘭、澳洲成供應鏈新樞紐 美中地緣戰升溫
- 逸之 江
- 6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6月23日
當你拿起手機、駕駛電動車、使用AI模型時,其實你正在依賴一種幾乎無法被替代的資源──稀土。它無形卻關鍵,而現在,這項資源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新核心。從2023年底中國開始限制出口,稀土供應鏈重組就悄悄展開。本文將從法國總統馬克宏造訪格陵蘭的場景切入,帶你看懂一場關鍵資源的「冷戰序曲」:美國如何逐步建立「去中國化」的供應網?又有哪些國家與企業在這場產業重組中搶占關鍵位置?
馬克宏造訪格陵蘭,不只是地緣外交而已
2025年6月15日,法國總統馬克宏首次踏上格陵蘭土地。當多數媒體都只關注他「格陵蘭不是可被購買的土地」的發言時,這其實正是一句警告──「全球正在進入資源安全的重新佈局時代」,而「稀土」正是最關鍵、最難替代的戰略資源。
就在同一時間,美國進出口銀行(EXIM)宣布對稀土開發商 Critical Metals (Nasdaq: CRML)投資 1.2 億美元,協助其開採格陵蘭南部 Tanbreez 礦場。這個礦場擁有目前已知全球最大的重稀土儲量之一,其低碳開採特性也符合 ESG 規範,而且還可以與北美與歐洲的供應鏈高度整合。
這兩起事件並非巧合,而是一次雙軌運作的地緣政治訊號。格陵蘭這塊冷冽之地,正逐漸從邊陲成為西方國家資源爭奪的前線,而馬克宏與 EXIM 的行動,也揭示了這場博弈的雙軌佈局──外交加資金,一步步推進「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網。
美國的戰略轉向:告別依賴中國,重啟自有體系
過去30年,美國因全球化將高污染、高難度的稀土精煉產業外包給中國,雖然降低了短期成本,卻也讓重要產業上暴露於單點風險。
於是呢,中國至今仍掌握全球 85% 以上的稀土精煉產能,尤其在重稀土領域幾乎壟斷。這些原料不只是做手機或電池,更是 AI 晶片冷卻、F-35 戰機雷達、離岸風電核心裝置等高端應用的「骨幹」。
結果就是,當中國在 2023 年底對釹、鎵、鍺等元素實施出口限制,西方世界才發現這個掐脖子的風險終於成為現實!
而我們要注意的是!!美國並沒有立刻劇烈反映,而是馬上進行系統性的鋪排對策,在這兩年間就從立法、資助到外交,系統性的展開供應鏈重建計畫。
【稀土戰略行動】看看2023–2025美國做了什麼!
時間 | 美國政策與行動 |
2023年12月 | 中國收緊稀土出口審查,啟動供應鏈風險調查與戰略儲備研議 |
2024年2月 | 提出新版《關鍵礦產法案》,擴大稀土補貼與開發 |
2024年6月 | 能源部資助 MP Materials、Lynas 等企業擴產精煉設施能源部資助 MP Materials、Lynas 擴產精煉設施 |
2025年1月 | 《釋放美國能源》行政命令,強化稀土與其他關鍵礦產之發展與國防儲備 |
2025年3月 | 《立即措施增加美國礦物生產》行政命令,動用緊急權力加速礦產許可與投資機制 |
2025年4月 | 啟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進行調查稀土等關鍵礦物進口是否威脅國家安全 |
2025年4月 | 《釋放美國海洋關鍵礦物和資源》行政命令,通過海底礦物開發多元化關鍵礦物供應 |
2025年6月 | EXIM銀行核准格陵蘭Tanbreez項目1.2億美元貸款,完成實體落地 |
這些動作不只是為了要回應中國,而是要建立一條「可信任的供應鏈」:從格陵蘭與澳洲的開採端,到德州與馬來西亞的精煉處理,最終銜接歐美高端製造體系。
這是一場戰略產業的攻防戰,為了「去中國化」,每一步都得重新布陣。
美國不是要砍掉重練,而是重建「可信任供應鏈」
過去,美國將中游交給中國;這次,美國選擇打造區域聯盟:
上游開採:格陵蘭和澳洲成為低碳的供應基地
Tanbreez 礦場(格陵蘭):重稀土儲量豐富,採礦方式永續,受美國支持。
Mount Weld 礦場(澳洲):由澳洲 Lynas 運營,是中國以外最大稀土來源,具美澳戰略合作背書。
中游精煉:德州、馬來西亞、挪威,共同構成新「加工核心」
Lynas 馬來西亞廠、MP Materials 德州廠、REEtec 挪威廠:共同組成全球少數非中系稀土精煉中心。
MP 與沙烏地合資建構完整鏈路,延伸至磁體製造。
下游應用:歐美日高端製造體系,皆高度依賴稀土磁材與冷卻技術
電動車:Tesla、通用汽車仰賴釹磁鐵。
國防航太:戰機F-35每架需400公斤稀土。
AI與通訊:稀土支撐資料中心冷卻與5G通訊元件。
這些關鍵節點的共同特徵:為志同道合的地緣陣營,由政府與民間聯手。從永續開採,到低碳精煉再到軍用磁體量產,「可控且可信」。
它的運作邏輯是:將高污染、高敏感的中游作業設於合規國家,再銜接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產業,最終形成一條地緣清晰、政治一致的資源路徑。
不過呢,這條鏈條最大的挑戰不在技術,而在成本與速度。但西方選擇這條路的邏輯,正是基於「韌性優先於效率」的戰略判斷。
畢竟,供應鏈的本質不只是成本優化,而是國家能否掌握未來產業主權的根本能力。

稀土有多重要?!為什麼企業也該關心這場冷戰?
對企業來說,稀土早已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生產鏈設計、產品可靠度與風險控管的核心。換句話說:沒了穩定的稀土供應,你的產品不但成本飆升、設計退階,還可能因此失去交期與客戶信任。
產業領域 | 關鍵應用場景 |
電動車 | 採用釹、鏑等稀土磁材的永磁馬達,是提升電動車續航與動力的關鍵,已成為 Tesla、BYD 等主流車廠的核心技術 |
國防航太 | 美國五代戰機F-35每架需400kg稀土,應用於雷達、導引與感測器;飛彈、衛星與無人機均需要稀土 |
風電與再生能源 | 離岸風機高度依賴稀土磁鐵,供應若不穩,恐拖慢歐洲的淨零與電力轉型進程 |
通訊科技 | 5G 基地台、濾波器與鏡頭模組等元件皆需稀土材料,智慧型手機與筆電的核心微元件也高度依賴 |
AI運算 | 伺服器冷卻與電源模組需稀土合金以確保保磁穩定與導熱效能,資料中心運作穩定高度仰賴這些材料 |
從上表可以看到,這些領域幾乎囊括了未來十年所有的高成長產業。
稀土供應的政治性,等同於科技主權的延伸。
供應不穩,不只影響成本,更會衝擊到產品設計、產能布建,甚至是整條研發鏈路。對任何想要在全球競爭中存活的企業而言,這將是不能不正視的風險。
結語:這只是序曲,真正的博弈才正要開始
美國這條重建中的供應鏈雖尚未成型,但已逐步形成一種「政治一致、產業整合」的雛型。這不只是供應路徑的轉移,而是整個產業秩序的重新定義。
🎯 Signal 想提醒你:
|
Comments